明代中葉,章回小說的發展更加成熟,出現了《西遊記》、《金瓶梅》等。這些章回小說故事情節更趨複雜,描寫更為細膩,內容和「講史」已沒有一定的聯繫,只是體裁上保持著「講史」的痕跡。這時章回小說已不分節,而明確地分成多少回,回目也由單句發展成為參差不齊的雙句,最後成為工整的對句。如明嘉靖後出現的各種版本的《三國演義》,它們把嘉靖本《三國演義》的兩節合併成一回,兩節的節目作為回目的兩句。起初兩句不是對偶的,到了毛宗崗修改《三國志演義》時,為了「務取精工,以快閱者之目」,就把「以參差不對,錯亂無章」的回目改為對偶整齊的二句。
章回體小說由宋元時期「講史」話本發展而來。由於「講史」很難在一兩次「說話」中把一段歷史興亡爭戰故事講完,「說話人」就分次連續講述,每次「說話」前用題目向聽眾提示本次主要內容,這就成了章回小說回目的起源。我們閱讀章回小說,經常可看到「話說」「且說」和「各位看官」字樣,這就是章回體小說與「話本」之間承繼關係的體現。經宋元兩代長期的積澱,元末明初出現了一批較為成熟的章回體小說,如《三國志通俗演義》、《水滸傳》等。到明代中期,章回小說更趨成熟,出現《西遊記》、《金瓶梅》等作品。清代,章回小說繼續發展,《紅樓夢》是其藝術高峰。由於章回體小說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很強的中國民族特色,一直是中國讀者所喜愛的文學樣式。現在我們較為常見的明清及近代章回體小說,大致有文言體章回小說,如《三國志通俗演義》;方言體章回小說,如清代韓子雲的《海上花列傳》,全文多用吳方言;彈詞體章回小說,如陶貞懷的《天雨花》;排偶體章回小說,如清代陳球的《燕山外史》等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